
Where
台中中區
When
2023
Type
空間規劃
張秀菊基金會團家公共空間改造規劃
張秀菊基金會團體家庭是照顧12-18歲特殊需求青少年的安置機構,好伴以青少年主體性及高敏感不善口語表達特質出發,設計形式多元且讓參與者安心自在的工作坊,細緻地將「場域的特性」與「個案的特性」融進空間規劃,將青少年與生輔員共用的公共空間改造成更貼近青少年日常生活感的家。
# 使用者出發
# 場域改造
團家空間簡介
張秀菊基金會青少年團體家庭位在台中市區公寓大樓內3-4樓的兩層家戶空間,一層為一小家可安置4名青少年,兩層最多可同時安置8位12~18歲青少年。本次合作改造標的為3樓的公共空間,包含客廳、廚房、餐桌/工作桌等公共空間,其餘非改造範圍則為兩間青少年房與一間生輔員辦公室。 公共空間為生輔員與青少年們皆會使用的區域,同時也是青少年們除了學校或工作之外最常使用的生活場域。舉凡寫作業、吃飯、煮飯、社交、各種休閒活動(例如:看電視、看書、彈奏鋼琴、吉他、玩遊戲等)都在此發生。


改造前的餐桌/工作桌
物品堆放雜亂、動線阻礙

改造前的客廳/廚房
使用機能有限、易相互干擾
場域特性分析
團體家庭的使用者包含受安置的青少年及協助照顧及管理的生輔員,兩者共用同一空間,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特質與使用需求。空間改造必須兼顧兩者,並調整為更以青少年主體性為出發的生活場域。


執行團隊
計劃統 籌|好伴社計
合作單位|財團法人台中市私立張秀菊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一本書店
攝影協力|陳亮臣
1. 回應使用者
-
開展青少年「空間的認知」及「對家的想像」,以「共創實作技能」及「同儕互助合作」增加其自信與認同感。
-
為高敏感特殊需求青少年設計「多元形式」且「安心自在」的工作坊參與與回饋機制。
-
在改造過程中建立青少年與生輔員的「心理過渡與準備」。
2. 回應場域
-
讓空間氛圍更舒適,更像「真正的家」
-
空間動線與機能重整,讓使用更順暢
3. 回應支持
-
支持青少年們的主體性
-
支持獨特的青少年階段
社會設計X空間設計目標

好伴團隊於2022年6月首次接觸到張秀菊基金會,在2022年10月至11月間第一次與團體家庭合作,透過短期工作坊與青少年共創「地方生活想像家」地圖。而後在2023年3月首次拜訪團家空間,第二次受邀合作,於2023年6月至8月進行團家空間規劃與改造,並在距離改造後近1年再訪團家。
進入團家之前,我們做好空間可能已經大變的心理準備,沒想到欣喜的發現除了使用痕跡外,整體空間格局變化不大且維持良好。
督導與我們分享到不論是青少年或生輔員,在近一年的使用都很順暢,也都符合使用情境。他說:「孩子們回到家ㄧ樣喜歡賴在客廳區,軟爛、玩遊戲或躺在那邊,對了!桌子底下是孩子們最喜歡的躲藏地點。他們都賴在客廳區也好,我們隨時都可以留意到青少年們的狀況。」而廚房尿布台改造的中島桌是生輔員們最喜歡的部分,料理好之後可以直接在中島分裝,讓整體使用起來很順暢方 便。
會打開更多人對青少年主體性的看見和以人為本的空間想像,也是這個社會設計案例延續的社會影響力吧。
我們問到去年底政府的評鑑還好嗎?督導說:「委員非常喜歡,因為回歸青少年生活為主。這裡還因此成為其他團家的參訪觀摩案例,一直會有要來參觀的需求…變得有點忙,哈哈!」還因此預計在未來全國的團體家屋評鑑指標中納入關於「家庭生活空間佈置」。聽到的時候心情又驚喜又複雜,一方面感到榮幸,另一方面又為增加其他團家評鑑的壓力而感到抱歉。
後記
操作規劃與執行成果
本計畫執行期程為2023/06/26-2023/08/29,利用暑假期間共約兩個月。而居住環境的變動對於高敏感青少年的影響甚大,因此除了將整體專案時程拉長以減緩心理衝擊之外,並在每個環節皆盡可能納入使用者參與,建立心理準備。我們規劃包含前期的場域調查(實地觀察及需求訪談),並依照使用者特質設計多場工作坊,降低或避免單一口語表達情境,以表演、貼紙、畫圖、拼貼、測量、模型等多元形式搜集使用者經驗,搭配空間基礎需求整體規劃設計。
除部分硬體工項由專業者施作外,軟裝由執行團隊與青少年共同施作及組裝。並回應青少年的主體性及獨特生命階段搭配我的小角落創作與選書工作坊。
關於空間

支持青少年們的主體性:我的小角落創作
因受安置保護的特殊身份,青少年們對外的身份及住址皆需去識別性。而年齡屆滿即遷出的流動性與團家生活的規範,讓暫居於此的青少年的自我身份受到限縮。因此在規劃空間時特別設計了「我的小角落」創作環節。讓青少年們可以在自己專屬的展示隔間內恣意創作和擺放自我代表性物件,表現自我主體性,在團家內標誌出自我歸屬。

支持獨特的青少年階段:選書工作坊 feat. 一本書店
由「一本書店」引導青少年們取捨整理架上的捐贈舊書,藉由聊天過程更認識青少年,為他們選出「支持獨特青少年生命階段」的新書,並在溫暖放鬆的氛圍下分享選書彼此對話。
「青少年看到的世界有多大,人生就有多大。願,這些書本們陪伴成長的過程,堅實且自信。」在活動後一本書店送給青少年們的一段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