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ere
台中中區
When
2023
Type
空間規劃
張秀菊基金會家屋公共空間改造規劃
「張秀菊基金會家屋」為私立兒少安置機構,針對失功能家庭、遭受不當對待的青少年提供安置輔導服務,年齡介於12至18歲之間,單位期望透過此次合作,將家屋的公共空間打造成更貼近青少年們日常使用需求的場域,並讓他們實際參與動手改造,建立其成就感及學習跟同儕互助合作。
# 角色培力
# 機制建立
機構與空間簡介
「張秀菊基金會家屋」最多可安置八位12至18歲之青少年,滿18歲後需搬離,並會有新的個案補上缺額。此次改造的設計標的為公共空間,是青少年們日常活動的場域,舉凡寫作業、吃飯、各種休閒活動等都是在此發生,涵蓋客廳、廚房及餐廳。屬於私領域的房間則是只有休息睡覺時才會使用。



-
讓空間更舒適、更具機能性
-
創造出更貼近使用者需求的空間
專案目標
-
讓青少年們透過共創,學習互助合作精神
-
帶給機構一個好的空間使用願景
-
讓空間更舒適、更具機能性
-
創造出更貼近使用者需求的空間
-
讓青少年們透過共創,學習互助合作精神
-
帶給機構一個好的空間使用願景

實地觀察
觀察非上學時段的常態使用情境,藉此獲得第一手客觀資料。

空間使用情境表演
抽籤決定模仿某人會在空間中做的事,透過同儕視角獲得更多使用情境資料。

透過貼紙表達感受
貼出自己空間中喜歡的地方,並挑選相對應的形容詞貼紙描述那裡帶給自己的感覺。

自己的一日生活軌跡
根據實地觀察的資料,製作相對應的活動貼紙供青少年依時間軸回顧日常生活。

空間想像拼貼創作
運用現成的傢俱雜誌,將自己想像中的家屋拼貼出來。

認識身體與空間的尺度關係
引導青少年們認識身體的尺度,並分享自己意識到的現有空間問題。
使用者需求蒐集
.png)
空間設計規劃策略
-
讓空間更舒適、更具機能性
-
創造出更貼近使用者需求的空間
-
讓青少年們透過共創,學習互助合作精神
-
帶給機構一個好的空間使用願景
讓家屋有「家」的溫暖放鬆氛圍:
將整個空間中原本稍嫌冰冷的日光燈替換成低色溫黃光燈,並在客廳鋪上親膚的木地板,希望讓青少年們可以在溫暖的環境中安心成長。

梳理動線,讓日常移動更順暢:
疏通圍繞著餐廳的ㄇ字型主動線,並將冰箱移動至廚房,縮短煮飯時搬運食材的路徑。

保有空間彈性,以符合多樣化的使用需求:
此次改動最大的區域為客廳,將青少年們覺得用起來「卡卡的」原木桌椅撤除,鋪上木地板並搭配可依活動移動的軟坐墊、懶骨頭,讓空間可以有更多使用想像。

善用垂直空間,依使用需求重新規劃收納配置:
重新盤點整理目前收納現況,依使用頻率及類型大致分為三區:食材區、日常備品區、低頻使用區,並配置在空間中相對應的位子,如:低頻使用區位於易達性較低的餐廳後方。

改造成果






執行團隊
計劃統籌|好伴社計
主辦單位|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不老夢想125號:陳姿婷、黃心怡、鄭茜文、林若雯、李佩華
籌備階段參與者|孔繁宇、王瑞鴻、王耀璿、呂同學、李春模、吳俊華、洪登凱、林秀珠、林尊賢、林淵源、陳同學、陳姿予、黃棟群、黃佳惠、劉忠義、劉雨康
系列工作坊參與者|王正忠、余品萱、吳宸誌、李美、李宸如、李桂枝、李淑芬、李淑華、李照富、汪開宏、林秀英、林和音、林姍諺、林雨蓉、林春桃、施惠瑜、洪銘鴻、胡春惠、商文麟、莊昀哲、許躍儒、陳枋汝、陳信宏、陳冠伶、陳彥婷、陳堯、陳惠美、傅語瑄、湯文瑜、黃金保、楊滿時、劉忠義、劉瑞芬、劉曜寬、蔡玉媛、蔣玉玲、謝秋玉、謝麗娟、蘇芬霞
給青少年們的一些小彩蛋
-
讓空間更舒適、更具機能性
-
創造出更貼近使用者需求的空間
-
讓青少年們透過共創,學習互助合作精神
-
帶給機構一個好的空間使用願景
選書工作坊 feat. 一本書店
由一本書店的Miru與吳巍引導青少年們整理架上現有的捐贈舊書,重新分類並上架。而後透過聊天認識他們,為他們選出適合的新書,並分享選書背後的想法。
Miru:「青少年看到的世界有多大,人生就有多大。願~這些書本們陪伴成長的過程,堅實且自信。」

我的小角落創作
環境的變動有時對於高敏感青少年的影響甚大,因此除了將整體專案時間拉長以減緩衝擊外,在設計空間時也特別規劃專屬個人的「我的小角落」,青少年們可以在裡面恣意創作,讓他們在新的環境中有一塊自己的歸屬。

隨著專案進行,慢慢摸索出這群青少年的日常及個性,讓我們也在思考除了好的空間外,還想透過這次專案帶給他們什麼?